扫一扫关注微官网
河南博物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中国建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
河南博物院前身为河南省博物馆,在冯玉祥主导下,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旧址位于开封市龙亭区三胜街31号。馆址几经变更,1961年迁至郑州,新馆于1998年5月1日落成开放
展馆面积1万余平方米,馆藏文物14万件。馆藏文物多来自于二十世纪初商丘、洛阳、安阳、开封、淅川、三门峡、辉县、新郑等地的考古发掘,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5000余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一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 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博物院的部分珍贵文物几经辗转最终被珍藏在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
2015年7月14日起河南博物院将闭馆,对主展馆实施维修,预计工期18个月。
民国十二年(1923年)夏,河南新郑一绅士李锐打井,无意间打出一座古墓,发掘出100多件青铜器。北洋陆军14师师长闻讯后向吴佩孚驰报。吴佩孚命令该师长将出土文物运至开封妥善保管。
民国十六年(1927年)6月,为了更好的保存这批文物,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将军在治豫政纲中就提出了"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的主张,并身体力行,极力扶持文化教育事业。7月,由省政府委派郭须静、徐金泉 、何日章三人为河南博物馆筹备委员,隶属省教育厅,筹建于开封三圣庙街(今开封三胜街)河南法政学堂和河道总督衙门旧址,是为河南博物院发轫之始。
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原河南省政府将河南博物馆改名为"民族博物院",并改由省政府直接领导,同时划拨刘师古堂充公遗产的一部分为专款,限期开放。民族博物院以"启发民众知识文明、激增命思想、促进社会文明"为办院宗旨,广泛征集历史、自然科学、农业、艺术、生理卫生等方面的实物料。10月10日,成功举办了第一次陈列展览。
民国十九年(1930年)12月1日,河南省政府将"民族博物院"恢复为"河南博物馆",并确定为社会教育机关,直属省教育厅领导。12月23日教育厅委任关百益为馆长,并收回民众师范房舍为古物陈列室。
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厅又颁布了《河南博物馆组织条例》,其中明确博物馆的宗旨为:"一、发扬固有文化;二、提倡学术研究;三、增长民众知识;四、促进社会文明"。同时设立了保管部、搜集研究部两个大部,成立了由民政厅厅长、教育厅厅长、河南大学校长、博物馆馆长等组成的7人理事会,将原民族博物院的19个陈列室调整为7个,撤去了大量民族服饰和模型,充实了历史文物。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24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确保文物安全,于将原河南博物馆所藏文物精选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张,图书1472套(册)装68箱,用了三天时间运往汉口法租界租房保存。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9月,汉口沦陷之前,这批文物又被迫转移至重庆。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河南博物馆被更名为"河南省立博物馆",下设事务部、保馆部、研究部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派谢孟刚为接收委员,接收了日伪当局控制下的河南省博物馆,但终因解放战争的爆发,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经济严重匮乏,经费拮据,博物馆步履维艰。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古都开封。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以赵干亭为主的三人管理小组,进驻博物馆,整饬馆务。
1949年11月,国民政府将存放于重庆的原河南博物馆文物中的珍贵文物5119件,图书1450套(册)装38箱与国立故宫博物院部分文物藏品一起运往台湾,后成为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的主要藏品,其余30箱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管会接管。1949年11月,河南省政府任命省教育厅厅长乃生兼任馆长,开始组织人员,整理文物、展室,修缮房舍、设施,进行业务活动,博物馆再次出现生机,蓬勃发展。
1953年,根据中央文化部颁发的《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河南省博物馆被确定为地志性博物馆。
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由开封迁至新省会郑州市的人民路11号。
1966年,博物馆组织瘫痪,业务荒废。
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南省博物馆重新恢复运营。
1991年秋,国务院决定由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筹建新馆舍。
1997年7月,河南省政府决定,将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省博物馆合并,成立河南博物馆。
1998年,河南省博物馆从郑州市人民路迁至郑州市农业路更名为"河南博物院",而成为国家级博物馆。
1998年5月1日,河南博物院落成开放。